本篇文章722字,读完约2分钟

普通观众和文物宝藏之间的距离似乎是空 10000英里,但是一个优秀的评论员可以帮助我们接近。10月24日,太原博物馆的“故宫文物展”挤满了人,评论员李和一群市民走来走去。从明代御窑瓷器到乾隆寿宴的礼品,从珐琅样品到宫廷照片,她讲述了宝藏的来源和历史故事...

帮文物“说话”的讲解员李姣娜

最近,我市评选出“十月时代新人”,李榜上有名。当被问及自己的工作经历时,她沉思了一会儿,笑着回答道:“帮助文物‘说话’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功夫仍在诗之外。”

帮文物“说话”的讲解员李姣娜

"文物不仅要靠口来解释,还要靠心来解释."故宫太原文物展有1000多件珍贵文物,是全省最大的展厅,面积达15000平方米。当李拿到展览大纲的时候,离现在只有两个月了。她和同事们主动参加高考,一件接一件地学习用具,在一个展厅里互相熟悉。为了给龙城人最好的解释,李还深入挖掘了一些重要文物的文化背景,并结合人文历史环境,赋予这些文物不同的韵味。

帮文物“说话”的讲解员李姣娜

“每个访客的年龄和级别都不一样,你给他的信息点也不一样。手稿只是基础。你必须给人们一勺水。首先,你必须有一个水箱。”

李毕业时是一名播音主持人,对历史知之甚少。为了让历史和文物更加生动,她白天背诵手稿,晚上找各种书籍来编相关文物的背景资料,最后融入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短篇小说,让观众身临其境,耳目一新。文物在她的解释中生动有趣,散发出不同的光芒。2015年,京津冀博物馆界联合举办了“区域融合文化一脉”志愿者讲述活动,她的参赛稿件《大沽口堡的历史讲述》也被收录到《京津冀文化志愿者联合讲述集锦》的出版中,使她更有动力。

帮文物“说话”的讲解员李姣娜

在别人眼里,解说员的工作很无聊,但李却不这么认为。他说解释不同的文物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看到游客满意的微笑,一切都值得。

本报记者王宇文/照片

编者:于涛

标题:帮文物“说话”的讲解员李姣娜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3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