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7字,读完约3分钟

在和高中志愿者们的交流中,很多大学团委的负责人和大学生志愿者问了我怎样才能做好高中志愿者的工作。 现在,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高校志愿服务快速发展的一点指标性思考,为各大学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建议。 另外,为了进一步完善这个指标,请提出宝贵的意见(我的邮箱是tigzh@126 )。

“高校的志愿服务从业该如何做?”

经过包括国内外多种相关资料在内的研究学习,特别是国际劳工组织《志愿者测量指南》( Manual ONTHEMEASUREMEMEMENTOFVOlunteerwork )的研究,其提出的志愿者测量的五个核心要素(志愿者数量、志愿者数量, 比较志愿服务机构、志愿服务行业),结合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实际,特别是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定位,提出了“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快速发展指数”的指标体系,共3个 每个都是:

“高校的志愿服务从业该如何做?”

一、基础实力

第一,反映了高校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包括两个二级指标、服务广度和服务密度。 “服务范围”包括注册志愿者人数、实际参加志愿者的人数、志愿者时间等指标,反映了高校志愿者的成果。 由于高中学生大多是团员,应团中央提出的“关于让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的意见”的要求,我们也将“团员注册志愿者人数”纳入了这个指标。 “服务密度”包括注册率(注册志愿者与大学生的比例)、团员注册率(团员中成为注册志愿者的比例)、实际的参与率(联合国提出的“志愿者参与率”( volunteerrate ),也就是大学生一次以上。

“高校的志愿服务从业该如何做?”

二、服务能力

第一,反映了大学志愿服务的效果,包括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等两个指标。 由于育人是高校的根本职责,因此在为此设计高校志愿服务快速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时,我们特别以“服务学生的能力”为单项指标,反映了高校志愿服务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能力。 考虑到某些方面不容易量化,应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志愿者组织支持与快速发展”的要求,“高校志愿者社团数量”、“大学志愿者队伍密度(每千人志愿者队伍数量)” 另外,考虑到高校普遍存在四年级以上(含硕士、博士研究生)志愿服务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从李国伟的一面看,当前高校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项目建设、制度建设存在不足, 因为它反映了“四年级以上年级学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参加率”作为考虑大学高年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指标之一。 在设计“服务社会能力”指标时,考虑到大学志愿服务行业非常广泛,几乎涵盖所有行业,不使用联合国劳工组织关于“志愿服务行业”的指标,志愿服务项目的数量、接受服务的人数等 其中“志愿者项目数”的不足也是大学生个体和大学组织都考虑的突出问题。

“高校的志愿服务从业该如何做?”

三、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

第一,比较了本报告反映的制约高校志愿服务深度、健康快速发展的问题,设计了三个二级指标。 比较本报告中反映的“志愿服务推广不足、自己不了解、没有机会参与”的问题,我们设计了“新闻传播能力”这一指标,当前大学生获取新闻渠道,主要依赖微信、微博等自媒体。 “基础保障能力”指标包括人均经费(纳入学校预算管理的经费/注册志愿者数量)、特殊保险覆盖率(参加各项志愿服务特殊保险数量/志愿者活动的人数)。 制度保障能力体现了相关激励制度的可行性和普遍性。

“高校的志愿服务从业该如何做?”

    

标题:“高校的志愿服务从业该如何做?”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25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