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5字,读完约4分钟

从2005年开始,青年作家韩寒就陷入了巨大的网络纠纷。

从《韩三篇》引发网上激烈讨论,到《人工韩寒》成为话题焦点,到韩寒悬赏2000万元说明清白,到方舟子加入质疑行列,这场网上混战吸引了无数目光,被誉为跨年度的“网络春晚” 2月3日凌晨,韩寒在博客上就此事发表“摘笔”。 这个时候,诉讼大戏还没有开始,网络上硝烟弥漫。

“中国青年报”

很多人认为这种狗血事件值得浪费时间去讨论吗? 另外,这是不是有人给汉寒代笔,多么难以证明,难以证明的事件啊。 和以往的很多网络情况一样,很多人抱着看热闹的心情观战,不管怎样,假期里都是空闲的。 报道的时候,也经常将其作为娱乐信息捕捉,直接放入“娱乐翻天”的专栏。 当然,其中也有插科打诨、煽动、开车赚钱、坐在墙上打酱油的观众和参加者。 任何事件的娱乐化、八卦化都是当今网络文化的典型特征。

“中国青年报”

尽管如此,韩寒事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探讨韩寒作品是否代笔,只涉及个人名誉,注意广大受众的发言表达,可以窥见当前社会思想的状况。 这是近年来非常重要的思想事项,其价值可以说不亚于20世纪90年代初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中国青年报”

韩寒事件的起因是“韩三篇”引起的舆论动荡。 韩寒在去年年底发表在博客上的三篇文案中,为广大思想爱好者提供了吐槽的机会,激励了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开展了网络pk。 《韩三篇》是韩寒告别过去的文案仪式,30岁的韩寒的思想也坦白了。 主张温和理性的韩寒说他和以前嬉皮士生气的韩寒分手了,但不能触动一些人的敏感神经。 例如,有人期待着韩寒以前在博客上批评当权者,但现在意识到并不是这样,不满也是不可避免的。 《韩寒神话》也因此被阴影笼罩,一点点的人开始搓拳,想要将被他们送上神坛的韩寒下马。

“中国青年报”

前几天,《南都周刊》在韩寒时使用了“公民韩寒”的标题,在“韩三篇”之后用“公敌韩寒”的标题进行了解读,准确把握了大多数人对韩寒态度的变化脉络。 如果没有“韩三篇”,后面的“代书门”骚动就很难发生。 从公开批评“韩三篇”,到质疑韩寒的学识,这是韩寒事件的主线。 后来各种逆韩护韩力介入,只不过是掠过了这条主线。 如果抛开任何唾液化、阴谋论的杂质,把各方面的相关发言汇总成册,其价值确实不亚于思想讨论会。

“中国青年报”

就算不提“韩三篇”,“代书门”的风波也不完全是口水战。 “韩三篇”涉及素质论等讨论范畴,这场争论还涉及批评的权利、言论边界、名人的身份定义及其社会责任等诸多问题,讨论这些问题在目前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我记得几年前《超女声》举行海选,除了关注投票过程等“程序正义”问题外,还引发了“超女民主”的大讨论,只谈哪个选手唱得好。 在韩寒事件中,也有人因为韩寒帅而毫无理由的表示支持,但很多人认真研究作品的文案,讨论涉及到韩寒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讨论同样值得肯定。 这场辩论如果有胜负的结果,只会对当事人有利,但辩论的过程对很多人都是有益的。

“中国青年报”

在以往的思想争论中,话语权基本上由学院精英知识分子掌握,但这次网络争论表现出了中心化、多样性、草根性等特征。 许多思想界学者的大腕对这场争论保持沉默,偶尔站出来也往往是不屑一顾的。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个讨论水平太低了,也可能是因为这个讨论后来被炒得锅里糊里糊涂,发表了没意思的发言。 总之,很难回避以下事实: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特别是微博成为新的话语平台,以知识精英为主导的思想讨论的结构被打破了。 瞧,本来就很高的知识精英,现在在微博上也不得不面对逼近面部的唾液。

“中国青年报”

韩寒事的本质是民间思想的震荡,是持有不同思想观念者的网络交锋。 从20世纪90年代高屋建甫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到现在《汉三篇》引发的大众狂欢式民间思想讨论,到底证明了什么,特别值得关注和思考。 无论如何,知识界没有理由回避这场网络思想争论,也不应断然否定或忽视这场争论的思想价值。 特别是,必须指出,这场辩论在知识层面上可能很肤浅,但仍然掩盖不了具有强烈现实考虑的亮点。 多年后,有人突然醒悟,公众在某些问题上的思想分歧和共识,也许可以从年初的这件事中看出。

标题:“中国青年报”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2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