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2字,读完约4分钟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停靠在广阔的空.台“泰空”的完美之吻轰动了全世界。王,中国航天科技(000901)集团上海航天装备制造总厂的特级技师(见图、数据图),是中国载人航天对接机构总装团队的唯一领导者,是一位练过“积木”的“航天工匠”。不久前,他被授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30年 一线钳工成航天工匠(德耀中华)

从“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一号”,天宫、天洲、王逸群等团队经过7次飞行试验,研制和调整了对接机构,成功完成了13次交会对接试验任务;对接机构的自主研发技术已达到99%以上,广泛应用于多型号飞机空设备制造领域。因此,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高度评价“让宇航员有信心完成任务”。

30年 一线钳工成航天工匠(德耀中华)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空”,王舒群工作室墙上的这句话,展示了一位航天一线技术人员30年的奋斗历程。

1989年从技工学校毕业后,王加入工作,从事工装模具的装配和维修。由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以脚踏实地的方式拧紧了每个螺丝,以确保产品的生产不会受到工具问题的影响。1996年,上海航天装备制造总厂举办了先进工作者培训班,要求服务10年以上的员工参加。当时,王逸群只工作了7年,但由于中考第二名的好成绩,单位打破了规定,让他参加了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他刚刚赶上了对接机构的产品开发...

30年 一线钳工成航天工匠(德耀中华)

“新任务、新技术,一下子激起了我的热情!我想努力学习,我迫不及待地想在培训班上找到对接机制初步开发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的答案。我还想把我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生产过程中去……”王对说道。

30年 一线钳工成航天工匠(德耀中华)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1998年,当对接进入产品开发初期,王逸群回忆说:“当时遇到的问题都是第一次看到,有些问题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我觉得工作越来越难,甚至我都怀疑自己的能力:我能做到吗?”然而,王和他的团队选择了坚持下去,并尽力解决问题。为了保证测试的连续性和测试数据的准确性,王每次带领团队连续工作37小时。当半夜睡意袭来时,用冷水擦脸;饿的时候吃点饼干。这样,31台单机每次测试37小时,连续测试31次。

30年 一线钳工成航天工匠(德耀中华)

对接锁系统的同步安装和调整质量决定着航天员能否安全生存和返回地面,是交会对接中最重要的任务。12把锁的挂钩必须同步锁紧和分离,这就像“拧”在泰空.为了实现这两个同步,王必须在装配过程中同时进行装配、调整和试验。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分离姿态与设计要求之间存在严重偏差,这种偏差没有规律性可循。从那天起,他在这个问题上努力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立即提出了改变钢丝绳旋转方向和预拉伸钢丝绳的技术方案。同时,他调整了判断锁钩同步性的测量方法,解决了困扰团队近两年的对接锁系统的同步协调问题。

30年 一线钳工成航天工匠(德耀中华)

在航天项目中,王深究细节。有一次,在产品组装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五个螺丝中的一个表面有一些锈迹。人们认为它在储存过程中可能保存得不好,所以他们准备用另一个来代替它进行组装。王知道后,建议重新检查螺丝的原材料,确保原材料没有问题才能使用。经过复试,没有问题。组装前,用生锈的表面更换螺钉。“产品安装后,许多地方都无法进行破坏性评估。它的最终评估只能在发射期间进行,而且只有一个机会……”王解释他的“真子”。

30年 一线钳工成航天工匠(德耀中华)

30年来,王逸群领导研发了50多套专用设备,将对接机构的装配周期从3个多月缩短到40天,有效提高了装配可靠性;同时,他还完成了15篇论文,获得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成为对接机构技术国家专利的主要发明人之一。

30年 一线钳工成航天工匠(德耀中华)

目前,中国正在计划建设空站,王舒群和他的团队成员已经投入大量的研究和生产...“航天工业大发展的好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展示技能的舞台。”中国“航天工匠”自豪地说。

30年 一线钳工成航天工匠(德耀中华)

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2日06版)

标题:30年 一线钳工成航天工匠(德耀中华)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3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