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04字,读完约8分钟

在秦岭以东、中原以西,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南北两种风俗,那就是河南省十三个革命老区之一的三门峡市卢氏县。谈到卢氏县,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但谈到军歌《三纪八诫》,大家一定都很熟悉。

“试验田”里风光好

《吕氏》作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最终完善,为红军的作风建设和思想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风景无限,但中原沿边地区是河南省深山中最大的贫困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财政扶贫试验区”。

“试验田”里风光好

多年来,今天的卢氏金融家,以当年红军的作风和思想为指导,按照“政府主导、PBOC带动、多方参与、信息共享”的理念,构建了金融服务、信用评估、风险防控、产业支撑四大体系,加快了扶贫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

“试验田”里风光好

截至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卢氏县支行共发放扶贫再贷款9.73亿元。在世行的指导下,全县金融机构共投入扶贫贷款15.46亿元,有效夯实了扶贫基础,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卢氏县贫困人口从2016年初的63,134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1,363人,贫困发生率从18.9%下降到3.41%。

“试验田”里风光好

让信贷成为扶贫的基础

走进卢氏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的会议室,挂在墙上的led大屏幕让《金融时报》记者眼前一亮。大屏幕实时显示全县财政数据、各乡镇经济情况和农民扶贫产业分布情况。据介绍,这套“金融扶贫四大科技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卢氏县的金融数据,为今后的分析判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试验田”里风光好

过去,由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天然林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的限制,卢氏县缺乏产业支撑,吸收扶贫资金能力差。金融扶贫陷入了金融服务无组织、信用评估不规范、没有信用投入、信用风险得不到保证的困境。

“试验田”里风光好

为了打破这一困境,从2017年开始,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市中心支行和三门峡市中心支行的指导下,中国人民银行卢氏县支行积极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从农民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入手,将贫困人口强烈的脱贫意愿与诚信为本的信用支持相结合,轻松解决融资难问题。

“试验田”里风光好

谈到当时信用体系建立的情景,中国人民银行卢氏县支行行长牛建斌记忆犹新:“卢氏‘四大体系’的后两个体系是从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的后期延伸而来的,信用评价体系是后两个体系的基础。现在,我们正在通过“政府主导、群众推动、多方参与、成果共享”的机制,全面推进信用评估体系建设。”

“试验田”里风光好

在“软件”的支持下,“硬件”的支持应该跟上。扶贫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还向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展示了“金融扶贫四大科技系统”的家政技能——信用评级功能和信贷审批功能。有了这些功能,农民只需要在村部网上申请,考试合格后就可以直接去银行申请贷款,真正实现了“信息多办事,群众少办事”。

“试验田”里风光好

此外,鉴于贫困人口抵押资产匮乏、贷款利率低的客观现实,中国人民银行卢氏县支行会同卢氏县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采用“信用+信用”(先信用后评级)和“信用+信用”(先评级后信用)的模式。从“弱化资产指标、强化个性和还款意愿指标”的思路出发,按照定性标准,同时根据农户评估的不同分值,将其分为四个等级,分别给予5-20万元的纯信贷额度,以实现信贷和信贷额度的共同增长,为金融扶贫打开信贷供给壁垒。据统计,截至目前,卢氏县贫困家庭信息收集率为97%,置信度为84.9%。

“试验田”里风光好

如今,在获得有效信贷支持的实践中,卢氏县大多数贫困农户和企业已经意识到信贷的“巨大作用”,珍惜自己的信贷地位。在卢氏,信用评级和信用额度已成为惯例。

“试验田”里风光好

让“输血”和“造血”同时进行

细雨过后,卢氏县就像被洗过一样。蓝天下的空,沿途的溪流和田野格外美丽,加上道路两旁的万亩森林,是卢氏县的“绿色资产”。作为中国的“深呼吸之乡”,卢氏县的森林覆盖率非常高。2017年,卢氏县引进了绿色农业龙头企业费思集团,以利用这一自然资源。

“试验田”里风光好

在通往费思集团生产基地的乡间路上,《金融时报》的记者摇下车窗,一股清新的山野气息扑面而来。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突然感到精神焕发。

在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包装和装载生产线传送带上的菌棒,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随后,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来到种植大棚,信集团副总经理左从聪说:“这里的空空气清新,没有污染,种植的蘑菇看起来不错,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可以直接食用。我们每个温室都有一个专门承包的农民。他们种植,我们收集,如果蘑菇有问题,找他。”“在这里称重并估算价格后,会有一条消息告诉我们今天赚了多少钱,这非常方便。”刚刚采集蘑菇的种植者在包装蘑菇时告诉英国《金融时报》记者。

“试验田”里风光好

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在于工业发展。为了充分发挥贫困企业的作用,卢氏县在信用体系的保障下,探索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将贫困人口融入基地并嵌入产业链,形成了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参与和基地承担驱动的利益共同体,化解了农民“单枪匹马”发展产业带来的风险,有效解决了“贷款怎么办”的问题。

“试验田”里风光好

沙河镇国窖村的一个贫困家庭陈家台就是这种扶贫模式的受益者。2017年,信仰集团在村子里建了一个温室。他承包了一个温室,凭借他的信用评级申请了5万元的金融扶贫贷款,那一年的收入是1.6万元。尝到甜头后,他主动承包了一个温室,种了四季豆。很快,从村里最初的贫困户,到现在令人羡慕的致富带头人,陈佳泰用自己的力量实现了一个飞跃。谈到信仰组织的支持,他赞不绝口。

“试验田”里风光好

信用集团的例子只是卢氏县产业体系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卢氏县还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目前,全县有52家农业龙头企业,新增就业岗位3000多个。在财政扶贫资金支持下,全县建成375个工业扶贫就业基地和3290个扶贫增收大棚,带动3.2万农民,7488户贫困户就近就业,工业扶贫措施落实率达到100%。

“试验田”里风光好

“现在每个家庭都知道,温室可以赚钱,并急于收缩,温室是供不应求。”牛建斌说道。

让车站发挥更大的作用

“你需要去民政部门处理这件事。我们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在沙河镇的金融服务站,扶贫专家赵旭霞正在为当地农民解答问题。

在服务站的墙上,挂着“只跑一次,四天拿到钱”的字样。这些话的背后,可以反映出服务站的日常工作,即“高效率”,而“高效率”的背后是“繁忙”。"“五加二,白加黑”,大家都习惯了."当被问及在金融服务站工作是否累时,赵旭霞用一个生动的例子回答了英国《金融时报》记者——2017年,她帮助贫困家庭王百超申请了扶贫贷款,并帮助他选择了要发展的行业。一天,王柏超找到她,对她说:“我带了些红薯回家,一文不值。”带他们回家,吃新鲜的。请不要要它,否则我们的家人会感到难过。”看着他平淡的脸,赵旭霞觉得这份工作值得做,没什么好累的。短短两年多时间,王百超就把养殖规模扩大到6头奶牛,价值超过5万元,成为当地扶贫的典型。

“试验田”里风光好

卢氏县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沙河镇成立了沙河镇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金融服务站。同时,沙河镇12个行政村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主任、卢氏农村商业银行账户经理、村干部为副主任的金融扶贫服务部门,并确定了一名精通计算机操作的金融扶贫专家负责每个村的金融扶贫日常工作。

“试验田”里风光好

截至2019年7月初,在沙河镇金融服务站的指导下,当地金融机构共发放小额贷款389笔,贷款总额1956万元。沙河镇的大多数贫困家庭也通过金融扶贫贷款的杠杆作用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试验田”里风光好

近年来,卢氏县十分重视“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优势”。以县为中心的“大脑”,负责政策制定、统筹指挥、协调推进和监督;乡镇站是“主体”,负责上下衔接和组织实施;村部是一只“手和脚”,它植根于农民和服务群众的原则,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的金融服务体系,旨在实现“政银一体、三级联动”。据统计,全县已建立19个乡镇级金融扶贫服务站和352个村级金融扶贫服务部门,成功构建了便捷的金融扶贫服务网络。

“试验田”里风光好

2019年是卢氏县扶贫脱帽年。现在,在卢氏这个“试验田”,赢得优质扶贫脱帽的“冲锋”已经打响,卢氏人民迎来了丰收的季节。

标题:“试验田”里风光好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2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