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84字,读完约12分钟

大竹县月华镇九阴村航拍照片。朱(晶晶视觉)摄

阅读技巧

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对国务院五大督察发现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进行了通报表彰。四川省大竹县创新“双邻近、三融合”模式,促进异地扶贫人员就近就业。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近年来,通过坚持“点”镇、“点”园区、“点”产业的整合,全县实现了群众就业、产业发展、动迁安置点活力的“双赢”效果,建成了68个“双邻近、三融合”安置点,解决了“迁出难、稳定难”的扶贫搬迁难题。最近,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早春,阳光普照在朱湘大地上。

“周惠你真的在家吗?上车去工作吧!”2月21日下午,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团坝镇华农村2组村民周克辉的新居外响起了一片欢呼声。话音刚落,后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后中走进了房子。“我只是路过。工厂里有些人缺少工作。我来招呼周姐姐帮忙。”张厚忠告诉记者。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记者顺着张厚忠手指的方向,看到厚忠农业位于距离周大杰家数百米的山坡上。自从周克辉搬进新居后,他在后中农业做兼职,每天工资60元,并在附近实现了本地就业,年收入超过1万元。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与周一样,有39名村民通过扶贫搬迁到村二组,贫困群众从“山沟”来到“街门”,不仅改变了生活环境,还找到了新的工作,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近年来,大竹县创造性地推进了“有产业就有产业,有搬迁安置点就有产业引进”,建设了68个“双邻近、三融合”安置点,解决了县域扶贫搬迁中的“迁出难、稳定难”和外商投资“吸引进来不留下来”等发展难题,探索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搬出去”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你为什么搬家?第一个原因是要解决“一方不能支持另一方”的问题。

大竹县位于四川省东部,地处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地区。总体地貌特征为“三山两谷”,为典型的浅丘地貌。地形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贫困人口就地高质量脱贫的瓶颈突出。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感觉到我在转身,也就是说,我不能走出峡谷。”说起老房子,63岁的王国昌有些抱怨。“我的老房子有50多平方米,是砖木结构的。由于年久失修,人们在冬天都冻僵了。”2017年12月,王国昌和24名村民搬迁至黄坛镇平桥村安置点。当他看到记者进屋时,他从沙发上拿出天然气炉,熟练地打开了开关。“我们一家三口只花了7500元就住进了一套有水、电、气的新房子。现在出去看病很方便。”走出王国昌的房子,宽阔平坦的乡村公路延伸到农舍大坝,美丽而独特的新农舍隐藏在绿树中。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72岁的游云瑶仍然是一名家庭工人。在他搬到团坝镇华农村安置点之前,他家的收入来源主要靠他的个人工作。“我的老房子建在悬崖边的低洼地上。我想在附近做些农活,但我找不到平坦的土地。家里还有两个病人要照顾,我只能早些兼职。”游云耀告诉记者,他现在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安置点提供的公益性岗位。在农忙季节,他可以在附近的专业合作社工作,每天挣60元,加上最低生活补贴,他一年可以挣15000元左右。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第二个原因是,扶贫很重要,巩固扶贫成果也同样重要。

记者注意到大竹县的移民安置点有以下特点。首先,它靠近城镇、公园、乡村旅游区或工业基地。其次,移民安置点一般位于市区、社区等交通便利的地方,严格避开地质灾害地区。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大竹县扶贫办党支部书记徐希对记者说,安置点的选择要符合“三讲”:搬到“贫困户”和“贫困户”,安居乐业,搬迁脱贫。选址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生产生活习惯,允许拆迁户自主决策。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大竹县月华镇九阴村搬迁安置点占地31亩,属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市场价格为每亩50-60万元。它还靠近月华食品加工园、石河-月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南大良高速公路出口和210国道,在房地产开发商眼中,这是一块“肥肉”。为了让搬迁后的人们生活得更好,更快地致富,月华镇毅然选择搬迁地点进行扶贫。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让贫困群众住上舒适的房子,大竹县为拆迁户提供了5套房屋图纸,以村为单位进行了统一风格的投票,然后通过拆迁户成立了一个建筑委员会或监理小组,对工程的材料、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和控制。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作为监理团队的一员,2017年我盖房子的时候,几乎每天都去工地。”王国昌是平桥村公认的热心人。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拿我家门口的土地来说,我没有发现施工队的‘毛病’,房子也建不好。”大竹县的每一户拆迁户都取得了由承包商雇佣的第三方出具的房屋质量安全鉴定报告,以确保房屋质量和安全。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根据动迁目标‘每户不超过1万元’、‘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每户不超过150平方米’,选择住房规模,使安置房建设与群众需求相统一,既解决了‘人多地少’的问题,又落实了国家政策要求。”徐希告诉记者,异地扶贫搬迁资金由中央预算投资、国家专项建设资金、四川省政府筹集的地方债务资金、长期低息贷款和群众自筹资金五部分组成。为了让贫困家庭花“小钱”住新房,每户自筹资金不得超过10000元,有特殊困难的不得自筹资金。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在已搬迁的15722人中,大竹县已建成68个安置点,已安置6740人,占43%;分散安置8982人,占57%。如此规模的搬迁工作困难重重。最难的是打消拆迁户的顾虑:“新房需要资金,钱从哪里来?”“搬出去是一个到处都需要钱的地方。你靠什么生活?”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解放思想是推动实践的“阀门”,也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自我“革命”。“向群众解释土地转让等补偿问题,计算住新房所需的资金,并让群众知道。搬到哪里,建什么房子,谁来建,群众说了算,这样穷人就能吃到‘安心’。”月华镇党委书记孔祥生告诉记者。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稳定”允许重新安置的家庭建造新的家园

有必要“移出”和“稳定”。为此,大竹县注重日常生活,打造便捷的生活圈;关注家乡,在邻里之间建立一个朋友圈;注重共建共享,创建群众自治圈,帮助每个人实现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全面融合。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进入月华镇九阴村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介窗口整洁醒目,分为“扶贫拆迁户中介服务窗口”、“社会事务服务窗口”、“信用服务窗口”和“劳动保障就业服务窗口”四个窗口。孔祥生告诉记者,设置这些窗户是为了防止被拆迁人在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两头跑”。“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就对机构说吧。村里的干部们没有两个词来帮助这个机构。”孔祥生说道。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对许多搬迁的人来说,离开常年耕种的土地是很困难的。因此,根据居民的意愿,大竹县在安置点分散的房屋前为大家安排了一个“微型花园”。卷心菜、青葱和生菜品种丰富,郁郁葱葱。在农忙季节,公园、工厂和专业合作社也将休几天农忙假,以便每个人都能工作和耕作。“我们的余生都在与土地打交道,我们不能没有它。过去,在家种田的时候,需要三五天的时间来推迟收割谷子的时间,并向亲戚朋友打招呼寻求帮助。现在,您只需要让专业的收割团队在一天内完成工作,而不需要延迟上班时间。”在四川刘冬老早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在这里工作的张云辉。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对许多重新安置的人来说,融入新的生活圈是很困难的。“我在镇上住了一年多,也学过广场舞。我过去常常在天黑时打扑克。现在我觉得跳广场舞更有趣。”张赟会说,在搬家之前,他心里有一些鼓,镇上的生活会适应。这不会太难。镇上的人很难相处吗?“我的旧房子已经住了一段时间了,总在想如果我不适应,我会住在两边。现在我已经完全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老房子已经被拆除,新房的房产证也已经办妥。”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对于许多搬迁的人来说,很难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良好的氛围。“我以前住在村子里。虽然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单一的家庭,但我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争吵。现在我住在门对门,不吵架门对门!”团坝镇华农村第一书记黄波笑着对记者说,为了增强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安置点实行流动建筑管理员制度,拆迁户轮流担任住户的建筑管理员,并定期开展和谐邻里关系评估。该村还按比例选举了一些村民代表,参与集体事务的管理,以便搬迁后的人们能够共同建造、分享和管理他们的新家。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这是一个“标准”,以确保每个安置点都有水、电、道路和网络。大竹县也为每个安置点修建了公共活动场所。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安置点建立了幼儿园、快乐农民和村级服务中心。根据群众的意愿,在68个安置点修建了900多个"微型花园"。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三个融合”促进穷人逐步致富

搬迁后,游的工作是在村里担任公益性岗位,负责安置点的卫生保洁;张云辉的工作是负责刘冬糯米有限公司的糯米罐装工作;周在后中农业加工瓜子...三个人的工作地点都离家不到1公里,早起、贪财、养家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式。大竹县扶贫搬迁通过坚持“点”镇、“点”园区和“点”产业的整合,实现了群众就业、产业发展和居住场所的“双赢”效果。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四川刘冬老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向华告诉记者,为了让搬迁人员就近工作,该企业提供了120个工作岗位。“摆脱贫困是一件大事,企业不能置身事外。2017年10月,我们非常高兴地得知,月华镇12个村的137户人家都搬到了工厂附近,解决了企业的招聘问题。”唐向华说道。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记者在生产线上见到了张云辉和龙。张云辉是刘冬糯米的老员工,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多。“在我搬家之前,我不得不在早上6点起床,步行40多分钟去工厂上班。我妻子在家照顾两个洋娃娃。新家离公司只有5分钟的路程,而且离儿童学校很近。现在我们都来工作,一年挣3万到4万元!”张云辉告诉记者。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从团坝镇到华农村安置点,经过中山路需要20多分钟,山坡上数百亩挂瓜正等着春天的再次发芽。张厚忠说,他来这里是为了经营企业,发展古阿古阿工业,因为这里劳动力丰富。“1100英亩挂瓜地需要全年照看。加工时,几个班次甚至更不可分割。每年都有150多名村民在这家公司工作。”张厚忠告诉记者。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大竹县贴近企业,引进企业,让群众就近择业,实现了“随生产动,随产业促动”,第一批头脑活跃的村支书早就规划好了村里的新产业,现在是时候看到实效了。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黄坛镇平桥村的安置点风景如画,繁荣的工业鼓励人们致富奔小康。

“说起平桥村,可能认识的人不多,但说到花房景区的牡丹,市里的人都很清楚!”平桥村的第一书记王帅告诉记者,这个村子建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使得这个村子更加美丽。该景区距达州市80多公里,是集观花、采摘、垂钓、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度假区。“占地2300亩的90多种牡丹在四月和五月开花时随山起伏,赏花的汽车排成一列驶进村子。旅游业增加了村里的集体收入,农民转让土地也可以分红,一举两得。”王帅说。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随后,王帅带记者来到黄坛镇青椒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土地转让,我们在平桥村5组和6组种植了300亩青椒,并吸收了303名贫困群众购买股份。预计年产值150万元,年利润70多万元,不仅增加了贫困人口的收入,而且扩大了农村集体经济。”王帅说。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徐希告诉记者,目前,大竹县已在17个乡镇周围建设了68个安置点,共有5194户居民和15722人迁入新居。为促进扶贫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1246名拆迁户通过超市、餐馆、建筑工地和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均年收入约为1万元。为了深化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大竹市建设了15万亩糯米、10万亩香椿、30万亩苎麻、2万亩白茶等特色产业基地,有效吸纳了535名长期扶贫或季节性打工人员,依托这些产业基地,成功建立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安置点与工业和城镇相结合的计划正在全国许多地方推广,这也是确保人们逐步脱贫致富的一个好办法。然而,在选择移民安置点时,应充分考虑城镇的承载能力,并结合移民安置规模平衡产业因素和产业发展规模。因为,扶贫搬迁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摆脱贫困,为农村振兴打下基础。同时,要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异地扶贫搬迁工作,及时组织旧房拆迁,收回旧房基地和旧村土地。”徐希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常陆)

标题:挪“穷窝” 置新业 忙致富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7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