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52字,读完约6分钟

2018年12月17日下午,宣布,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保护与改善优秀成果500金奖”获得者、市前炉渣处理顾问李同志因病于2018年12月16日19时29分在太原逝世,享年96岁。

当年,我们采访过李双良

随着新闻的传播,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李老人的哀思。当天深夜,在《太原日报》的宿舍里,许多睡不好觉的资深记者,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忆起过去采访李的情景,一幕幕像视频画面不断地出现在他们的脑海里...

当年,我们采访过李双良

我现在明白了,李

听到李去世的消息,82岁的文感到一阵悲痛。自那一年采访李以来,一个问题经常萦绕在文心头,久久未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如果我的意识形态理解像现在这样高,手稿会更好!"这位老报人的话里有些遗憾。

温自告奋勇参加李的汇报小组。他相信他的手稿能给报告增添色彩,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石闻夏”是太原晚报的一个品牌。每个人都对他的文章印象深刻,甚至更加钦佩他的耿介。1990年,温54岁。他是晚报副刊部的编辑。他在中国很有名,因为他擅长写文章和新闻评论。诗人邵燕祥称赞了他的作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曾将他的文章编入教材。

当年,我们采访过李双良

在这份“竞选报告”中,除了收集和撰写新闻外,他主要写评论,总共有七篇文章出现在报纸上。他的评论新颖、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使读者在阅读后更加了解。李治理柞山之初,有人给他泼冷水,但他没有动摇。他只是说:“不管别人怎么说,你都能认出自己。”众所周知,李没有上过学,唯一的文化是在扫盲班里学的。然而,温却从他那漫不经心的话语中发现了哲学:这句话与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非常相似。他总结道:李非常“自觉”,知道“自我价值”。他总是自我意识到如何在集体事业中实现和奉献自己的价值,他的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也在这里。"谁能说你不能从李的先进事迹中学到哲学?"

当年,我们采访过李双良

多年来,温经常想:“太钢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不能做矿渣处理生意。李灿·梁爽是怎么做到的?”在采访中,他问了李,但他没有得到回答。随着年龄的增长,温在过去的两年里逐渐意识到李之所以做出如此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因为她对新中国、新社会的热爱。“这一意义在那年的报告中的几个小故事中得到了揭示,但写得并不彻底。”

当年,我们采访过李双良

实现事业的两次“升华”

"我怀着好奇心采访了李."回忆当年,耿长春这样说。当时,他不明白一个退休的老人怎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并获得如此高的荣誉。采访结束后,他逐渐意识到了原因,这可以概括为两个“升华”。

当年,我们采访过李双良

耿长春今年63岁。他曾是《太原晚报》的编辑和新闻部主任。采访李的时候,他35岁。当时,领导交给他采访解放后时期的任务。和李谈话时,我发现面试很顺利。老人说话有条不紊,知道记者想要什么,从头开始,没有豪言壮语,而且很简单。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实践精神和科学精神。耿长春从他的话语中总结出两个“升华”:一个在旧社会垂死挣扎的苦命孩子,解放后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成长为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和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他有一个简单而强烈的报恩思想。正因为如此,李到了退休年龄时,拒绝安度晚年,主动志愿,不愿国家再投入一分钱,并带领工人们管理着堆积了半个世纪的渣山。在艰苦的实践中,随着环保知识的积累,他的思想再次得到升华,他有着强烈的环保意识。

当年,我们采访过李双良

"这是李实现事业的思想基础."耿长春说,李的成功表明,即使没有专业和系统的教育,他也可以通过自学成为专家。英雄不问他们来自哪里,不是所有的专家都来自科学研究。这非常鼓舞人心。

当年,我们采访过李双良

友好乐观的“李师傅”

与其他人相比,刘明更经常地采访李,更了解他,自然也学到了更多的故事。

“李是一个隔代人。他经历了旧社会、新中国、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他的进步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缩影。”“李不同于大多数劳动模范。他既是生产者,又是创新者和管理者。”这是刘明对李的评价。

当年,我们采访过李双良

刘明曾是《太原日报》新闻研究部主任。在刘明眼里,李梁爽一直都是善良的:穿着工作服,面带微笑,低声说话,乐观豁达,喜欢被称为“李师傅”和“大老李”。

当年,我们采访过李双良

大家都知道李的学历不高,但一旦刘明发现其实很有诗意。那是在1990年的“竞选报告”之后。有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邀请李在门观看焰火。回到太原后,刘明去采访。当被问及看烟花的感受时,李回答说:“在门看烟花,就像太钢开钢时,天上飘着钢花。”后来,刘明在写作中直接使用了这句话,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当年,我们采访过李双良

李的记忆力惊人。1990年,“运动报告”期间,刘明32岁。聊天的时候,李得知自己婚后从未有过孩子。十年后,有一次,刘明偶然遇见了李。这时候,李不仅能喊出刘明的名字,还能问他有没有孩子。得知自己有了女儿后,老人开心地笑了。

当年,我们采访过李双良

精神洗礼的过程

“李是改革开放40年来太原市和山西省的标志性人物。”说起李,,《太原晚报》的副总编就很动情。

“春雨,默默地滋润着万物。采访李当年的先进事迹,不仅是一个感受英雄模范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收获和感动的过程,更是一个精神洗礼的过程。”金扬说,在他30年的记者生涯中,他采访了各行各业的新闻人物,但那次采访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他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生活,可以说是受益终生。

当年,我们采访过李双良

李的死讯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

当年采访李的时候,已经31岁了。随着采访的深入,对李的人格魅力感受越来越强烈。

”的忠诚、责任、智慧、无私和乐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使在被错误开除党籍的日子里,他仍然以捡废钢和废铁的实际行动来支付党费,实践他真正的忠诚;无论是“工业矿渣爆破专家”还是实行矿渣处理的“承包责任制”,都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创造自己的设备和生产各种废渣延伸产品是他的智慧;二儿子想让他更换他负责的车间的门,但他坚决拒绝了。我从中看到的是无私和风格;与旧社会在逆境中受苦相比,宣称“说谎比站着高”是乐观的……”金扬翻了翻他那年写的手稿,详述了李老的优秀品质。

当年,我们采访过李双良

现在,李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李的精神将永存!

本报记者吴俊琳太原广播电视记者杨文博

编者:于涛

标题:当年,我们采访过李双良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3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