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69字,读完约5分钟

五星红旗背后的故事 新闻网-中国青年报 -06-25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2009年4月4日,西藏日喀则地区樟木镇帮村的99岁藏族老阿母次仁曲珍收到了期待已久的礼物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颁发的国旗。 资料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的26年在天安门升旗 1949年10月2日,也就是开国大典的第二天,北京市供电局工人陈红年在天安门广场担任升旗任务。 由于建国大典时升国旗的电动升旗装置是当时冀北电力企业北平分企业设计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在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任务自然落在了北京市供电局身上。 1951年9月30日下午,电力企业领导召见胡其俊,说组织上的决定赋予他光荣的任务,从明天开始接替陈红年在天安门广场升国旗。 胡其俊听了会高兴,兴奋,担心。 高兴的是,兴奋的是在自己的旧社会吃不上饭的穷人,成了新中国国旗的升旗手。 令人担心的是毛主席亲自悬挂的五星红旗,因为自己担负着升国旗的任务,可能不胜任。 第一次升旗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二个国庆日,天安门广场自开国仪式以来每年举行一次盛大的阅兵和群众示威。 第一天傍晚,胡其俊从天安门广场管理处拿来国旗,晚上睡不着觉,有时起床看闹钟,害怕第二天晚上很晚。 天刚亮,他就穿着衣服,一口气跑到广场的旗杆下,把国旗系得严严实实,望着天边,等着太阳出来。 第一次顺利完成任务时,胡其俊不用提心里有多高兴,比喝了半斤锅头还精神。 当时,挂国旗的人不多。 这么大的广场上除了有几个解放军哨兵外,现在没有看到这么多群众。 升旗设备现在不好,也不演奏国歌。 胡其俊跳进旗杆旁的汉白玉栏杆,爬上上台,用铜丝牢牢绑在旗杆的升降拉线上,等待日出。 当时北京没有大楼,广场东边的革命历史博物馆也没有开工建设,在天安门广场可以看到太阳升起。 天边的太阳一变红,他马上动了一下旗杆下的小配电箱的开关,旗子慢慢升到了天空空。 每次升国旗,他都跑很远的地方看,确认国旗升到了山顶,就放心地离开了。 话说回来,升国旗是胡其俊的“业余”任务,平时必须在班组上班工作。 住在城南,骑自行车到天安门广场要半个多小时,但是无论下雨、下雪、寒冷,他都没有挂过国旗。 天安门国旗旗杆长3.5米,挂着特制的大国旗,重15公斤。 刮大风的时候,大旗面容易兜风,旗杆的重量不仅仅是15公斤。 雨天,雨浇国旗的话,15公斤重的旗杆会变成两倍重。 冬天旗子结冰的话,情况更难处理。 特别是在电气装置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必须用双手将大国旗举起到高22.5米的旗杆的顶部。 当时北京风沙很大,天安门广场没有遮挡,风很大,多次升旗时,胡其俊被狂风卷起了2米长的旗杆座,每次他连身上的灰尘都不拍,得以再次用力攀登。 严寒季节,他也骑自行车赶到天安门广场,北风刮得刺骨,地上的冰雪不知滑了胡其俊几下。 那时,升国旗仪式很简单,不奏国歌,也没有多少观众观赏,但胡其俊心中歌唱,心中的歌曲随着国旗缓缓升起,飘扬在祖国的蓝天上。 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升降已经过去了60年,而这60年中有26年像胡其俊这样的普通工人升起了国旗。 国庆节游行的第一面国旗旗手,老天桥挥舞太刀,拉硬弓 开国仪式后,首都国庆盛大的群众游行最初由少先队员领衔,其次是工人队。 1951年国庆节,群众示威者总司令部要求示威者主要悬挂特大国旗。 特大国旗需要特大旗杆,从长安街东单经天安门到西单,足有5公里。 这需要力量和耐力的旗手。 因为很久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在旧天桥上挥舞太刀,寻找拉着硬弓的张宝忠。 古老的天桥是民间文化的摇篮,有600多年的历史,以汇集民间艺术、纵观风土人情而闻名中外。 天桥诞生了掌握许多绝技的民间艺人和艺术家。 张宝忠在天桥公平市场卖艺,挥舞着90公斤重的大刀,大刀盘旋飞舞,整套呼风唤雨,刀铁环铿锵作响,轻快悦耳。 那把太刀有时在张宝忠的脖子上旋转,有时在肩膀上旋转,刀像“灵性”一样“黏稠”在他全身上下,就像自由旋转一样。 张宝忠不仅太刀高明,拉他强弓的技术更是武林中惊人的绝技。 一枚硬弓的拉力为80公斤,每次拉硬弓,他都会请观众试吃。 如果能打开他请他吃饭的话,观众一次也没开过。 张宝忠利用四肢、脖子、腰等部位,一次拉起7张拉力超过500公斤的硬弓,泰然自若,宛如神奇的大力士,展现出中国大力士气息吞噬山河的威武形象。 张宝忠的多次预演,大家都很满意。 然后,他成为了后来国旗方队的旗手。 在1956年的国庆节,群众游行队伍前首次出现了国旗的队伍。 当时国旗的方队由9人组成,旗手是铁路工人王志强。 在1964年的国庆节游行中,国旗的队伍增加到了91人。 在1984年的国庆节游行中,国旗的队伍有960人。 1999年国庆50周年时,国旗方队由1008名武警战士组成2009年国庆60周年时,国旗方队由1949名士兵组成。 摘自 ——《五星红旗》

标题:“五星红旗背后的故事”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24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