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5字,读完约3分钟

学界一盏灯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马祖光(上)

2004年09月10日 04:58:16

记者 刘畅 亓树新

材料?”

王雨三说:“是啊。”

马祖光以郑重的口吻告诉他:“请马上把材料拿回来,不要上报。”

为此,同事们“想不通”:“评院士,可是一个学科、一个体的至高荣誉。为啥不报?”

马祖光的解释是:自己“水平不够”。

1999年,又到了“推荐”院士时,哈工大直接将申报材料寄走。“反正无需本人同意,评上了也是学校的光荣”,有关人士这样想。

马祖光知道后,给中国科学院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是一名普通教师,教学平平,从业通常,不够推荐院士条件。我要求把申报材料退回来。”这封信,用特快专递寄到了北京。

“学界一盏灯”

哈工大原副校长强金龙回忆:“马祖光不是不愿意当院士,而是非常向往,他把这一学术荣誉看得无比圣洁。”

2001年,又到“推荐”院士时。中国科学院规定,申报材料上必需要申请者“本人签字”。校方再次准备了申报材料,众多的学者、教授与马祖光商量:“老师,您就同意吧。”对此,马祖光摇头,拒绝签字。申报截止日,哈工大人事处向校党委请求“做马祖光的思想从业”。

“学界一盏灯”

为此,时任哈工大党委书记的李生迈进了马祖光的家门,问他:“为啥不评院士?”

马祖光说:“我年纪大了,评院士已经没有意义了,应该让年轻的同志评。”

谈了一个半小时,李生也没能说服马祖光。实在“没办法”,他换个话题,聊起了“党建从业”。此刻,勾起了马祖光对当年入党情景的回忆,感慨道:“我这一辈子都听从党的安排。”李生书记马上接过“话茬”:“评院士不是你个体的事,是校党委作出的决策,你再听从一次党的安排。”

“学界一盏灯”

马祖光脸涨得通红,很久没说话,最后问李生:“非要我签字?”

李生点了点头。马祖光没再吭声,在申请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当年,马祖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3年7月15日,马祖光不幸辞世。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评价这位长时间自认为“水平不够”的院士时说,他在自己的研究行业“创造了多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了“系统的开创性的贡献”。王大珩院士称他为“少数先驱者之一”。

“学界一盏灯”

至今,拆析马祖光为何“不评院士”,有人透露,一是他治学严谨;二是他厌恶动不动就“找关系、吹嘘、炒作”的学术界的浮躁气。马祖光的学生陈德应说:“知识分子最放不下的名字、房子、票子、车子,先生都放下了。”

“学界一盏灯”

1980年,马祖光在德国取得了研究突破。回国后,他指导学生再现这一实验结果。刘国立回忆说,论文写成后,他把马祖光的名字排在首位,但马祖光审稿时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了。

“学界一盏灯”

对此,他找马祖光问:“如何回事?”

马祖光说:“实验是你们做的。”

刘国立不解:“我们的实验是你指导的,而且,我们不过是重复你的实验成果啊。”

马祖光说:“你们年轻,路还长,这个成果对你们有用。”

第二遍改稿,刘国立再次将马祖光名字署在第一位。后来看定稿,发现这次马祖光将自己的名字移到最后。

陈德应说,马祖光为一位研究人员撰改论文,改了7遍,已经看不出第一稿的痕迹,几乎全是马祖光写的,但他一再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

对此,马祖光曾说,不能跟同事、学生争成果、留一手,这是“起码的道德”,“在学术上不能做奸商”。他辞世前作的最后一场报告,主题是:《做人与做事》。

标题:“学界一盏灯”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23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