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74字,读完约6分钟

原标题:教科书中的“岁寒三友”

雪迎来春天(中国画)的王成喜

黄山松云图(中国画)刘海粟

竹鹤清韵图(中国画)莫晓松

墨竹图(中国画)郑燮

墨梅(书法)陈朋之

墨梅图(中国画)王冠

【教科书中的中国】

到了年底,所有的东西都到了冬天。 在暴风雪中,一些植物起霜,凌寒飘扬,冬天增添另一种美丽,给人们带来绿色的希望。

那些是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 不老的松、长节的竹、冰清玉洁的梅,在历代文人骚客的咏唱中,被赋予顽强、毅力、高洁等精神品格,点亮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要闻】课本里的“岁寒三友”

打开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品味诗词歌赋中的“岁寒三友”,活力在眼前,千年的精神力量在大美天之间绵延不断。

“你看不见,岁寒,哪里觅芳草”(李方膺《苍松怪石图题诗》,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万物凋零时,在严酷的生长环境中,“岁寒三友”总是在天地之间炫耀。

【要闻】课本里的“岁寒三友”

“再见,松乔,青青复矫正。 天地本来就没有心,万物尊贵其真。 直干壮川岳,秀色无双。 饱冰霜,不到一千年。 拥护天阙高而坚,完全在春风碧云中。 ”(《苍松怪石图题诗》)——这是《岁寒三友》的第一棵松树,扎根于怪石上,挺立悬崖顽强成长,饱尝风霜不屈。

【要闻】课本里的“岁寒三友”

“有力的竹子,就像不朽的松柏,总是站在苍茫的山野之间。 有千仞山峰,面对百丈深渊,经历着风云变幻。 在命运的暴风雨中,你呼啸着翻碧波,拍打着汹涌的云海。 你全身电光闪闪,你的轰鸣吞没了电声。 为了给人类春天的绿色,在寒冷的霜雪中你更郁闷。 》(管桦《竹颂》,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卷)——这是《岁寒三友》的竹子,随风舞蹈,有力,历经冬天不衰。

【要闻】课本里的“岁寒三友”

“这朵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边的花,通常在春天温暖的日子才开花。 她不一样,越冷,风越欺负雪的压力,花越好,越平静。 她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 》(陈慧瑛《梅花魂》,部篇版5年级语文下册)——这是凌霜骄傲的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输梅一段香》(卢锡《雪梅》,部篇版4年级语文上册)。 这也是飘着暗香的梅花,“墙角有几棵枝梅,凌寒一个人开着。 遥知不是为了雪,而是为了有暗香而来的”(王安石《梅花》,部篇版2年级国语上卷),是《岁寒三友》中最美的存在。

【要闻】课本里的“岁寒三友”

在自古流传到中国的文化中,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是文人士大夫最喜欢的“励志”植物,以其坚韧的耐寒性品质成为高尚人格的象征,投影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自我期待。

【要闻】课本里的“岁寒三友”

松树很结实,像人的盔甲。 “是的! 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呐喊,谁有你,扎得好好的,站得很高。 九万里雷霆,八千里暴风雨,不裂,不断,不轰! 》(张万舒《黄山松》,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迎客松姿态优美,树枝也雄劲,饱经风霜,但依然郁郁苍,充满生机。 》(《黄山奇松》,苏教版5年级国语上卷)以黄山松为代表的松树四季常绿,姿态笔直,其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的品质就像人的盔甲,自古以来就受到国民的尊敬。

【要闻】课本里的“岁寒三友”

竹子的力节,就像人的傲慢。 “咀嚼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打还很强,任尔东西南北风。 ”。 (郑燮《竹石》,部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郑板桥写的岩竹,顽强执着,是诗人傲慢风骨的描写。 “一个人坐在安静的篁里,弹钢琴修长啸。 深林人不知道,月亮来拍照了。 ”。 (王维《竹里馆》,部篇版7年级语文下册)诗人王维晚年隐居在蓝田林河,在深深的竹林里一个人弹钢琴,从安静淡泊中传达了超脱俗、孤傲不屈的心境和感情。

【要闻】课本里的“岁寒三友”

梅花的香味,就像人的高洁坚贞。 “在车站外切断桥边,寂寞地打开无主。 已经黄昏一个人担心了,下着更多的风和雨。 苦闷不打算争春天,任群芳嫉妒。 变成泥尘的,只有香。 ”。 (陆游《卜操作员咏梅》,部篇版八年级国语下册)“我家洗砚台树,花淡墨迹。 不要夸奖颜色。 请只留下纯洁的心情。 ”(王冠《墨梅》,部篇版4年级语文下册)从陆游到王冠,都用梅自喻、物言志、诗词中秀美端庄的梅花来表现自己的卓然不群、高洁坚贞的志趣节操作。

【要闻】课本里的“岁寒三友”

千年来,“岁寒三友”出自诗文绘画,聚集了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蜡烛不断向中国人奋发进取。

其中,有英雄人物的大义凛然的正气。 “五月的最后一个上午,我爬上了扬州外的梅岭。 站在虬枝峯的古梅树旁边,我脑海里很快浮现出明末镇守扬州英勇牺牲的史可法……站在梅花岭下,依依不舍。 现在不是梅花开放的季节,但大地长期沉浸在浓烈的梅香中……”(《梅香正浓》,北师大版6年级语文上册)作者访问扬州梅岭,记录了埋葬在这里的史可法镇守扬州勇敢的身世,英雄人物大义凛然浩然正气浓烈的梅香

【要闻】课本里的“岁寒三友”

其中也有担心知识分子的心在苍生。 “雅斋听萧竹睡觉,怀疑民间痛苦的声音。 几个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郑燮《墨竹图题诗》,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诗人从风吹竹摇的声音中联想到人们的生活在痛苦,自己只是个小县长,但把民生掌握在自己身上。 心是苍生,以为民担心的使命感,穿越竹林,流向中国知识分子的血脉。

【要闻】课本里的“岁寒三友”

其中,共产党越来越有挫败弥坚的心情。 “大雪推松,松直。 认识松高洁,直到冰雪融化的时候》(陈毅《青松》,苏教版2年级语文上卷)“风雨送春,雪迎春。 已经断崖百丈的冰,花枝还很漂亮。 也不争春,只报春。 直到山花盛开,她在丛林里笑了。 ”。 (毛泽东《卜操作员咏梅》,苏教版七年国语下册)这两个诗词分别产于1960年和1961年,那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陈毅眼中的青松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他们都是与寒冷和暴雪搏斗的士兵,作者以此赞扬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坚韧、决不屈服的刚毅和豪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气,敢于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感情跃然纸上

【要闻】课本里的“岁寒三友”

冬天过去了,经过冬天不减的“岁寒三友”在中华文明中活了很久。 从诗歌绘画主角到器物建筑装饰,“岁寒三友”已经成为代表君子风骨的精神符号,连续流传,永远活着,至今仍在激励中国人民稳步前进,创造更好的未来。

【要闻】课本里的“岁寒三友”

(本报记者方莉)

标题:【要闻】课本里的“岁寒三友”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21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