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3字,读完约3分钟

根据央行近日发布的数据,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迅速。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末,人民币普惠金融贷款余额为15.57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增速比上年末提高1.9个百分点。同期,普惠小额贷款余额10.05万亿元,同比增长19.1%,增速比去年底高3.9个百分点。

普惠金融核心应在“普”不在“惠”

在最近举行的2019年普惠金融峰会论坛上,行业专家表示,建设普惠金融生态系统需要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信息环境。同时,中小企业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信用水平。

普惠金融核心应在“普”不在“惠”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9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万美元。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表示,国民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金融创新的本质在于创造满足多样化需求的金融工具。中小企业和个人对金融产品有着强烈的需求。然而,由于其财务数据透明度低、缺乏抵押品和高信用风险,筹集资金既困难又昂贵。

普惠金融核心应在“普”不在“惠”

“金融工具的价格取决于金融产品消费者的信用和风险水平。普惠金融的核心是“普”不是“惠”。首先,我们必须着重解决中小企业和个人的融资困难,然后解决融资昂贵的问题。”吴晓求表示,应加快金融供给方改革,提高金融服务的公平性,让每个企业和个人都能获得与其信用状况和风险水平相匹配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核心应在“普”不在“惠”

他表示,国有银行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应加快管理体制的结构性改革,实现责任下沉,转变内部考核机制。国家应当对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业务给予税收减免,以调动其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积极性。

普惠金融核心应在“普”不在“惠”

吴晓求还认为,金融技术的应用对于包容性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中小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的可用性,促进信用评估方法的创新,从而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可用性,降低信贷成本。

普惠金融核心应在“普”不在“惠”

近年来,中国建设银行以普惠金融为全行发展战略,在破解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建行运用现代技术和数据重塑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和客户体验,运用大数据评估客户信用,建立批量客户获取、准确刻画、自动审批、智能风险控制、综合服务的普惠金融新模式。建行行长刘桂平表示,截至5月底,建行普惠金融贷款客户近150万,贷款余额超过8000亿元。今年前五个月,建行全口径贷款增加近1500亿元,增幅超过30%。由于基于大数据的在线风险监控平台,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不良率甚至低于1%。

普惠金融核心应在“普”不在“惠”

关于国有银行在普惠金融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观点,刘桂平表示,普惠金融服务不仅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还要向全社会出口非金融服务,不断深化普惠金融服务的外延和内涵。普惠金融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大型商业银行在资本、风险控制和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应在普惠金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设银行应以聚合理念构建新的金融供给,建立综合金融服务机制,为客户提供结算、理财、企业年金、保险等非信贷服务,满足客户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构建综合服务渠道网络,打造“线上+线下”闭环渠道。

标题:普惠金融核心应在“普”不在“惠”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9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