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35字,读完约3分钟

近十年来,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是体制和制度的改革,从宏观层面看,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及其多样性特征,农村金融改革正处于县级实践阶段,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是控制需求变化,建设金融供给能力。

农村金融改革应着眼于需求变化

如何把握需求的变化?这需要各方的协调,而协调的要素来自于对共同目标的认知。在县域,政府的主导力量往往很强,但政府在参与农村金融改革中的责任应该是服务平台的建设者之一,因为它必须是熟悉当地情况的政府,而政府的相关信息将在洞察企业实体的有效资金需求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的问题是,政府拥有大量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和信息,不愿意对外开放这些数据,这往往是影响农村金融改革的因素之一。

农村金融改革应着眼于需求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县级支行在农村金融改革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中国人民银行的作用不仅与需求主体直接相关,还需要与政府“携手共进”。这种“联手”的意义在于,中国人民银行不仅可以促进政府“共享”需求方的动态数据,还可以协调多个政府部门和商业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的县级支行更像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枢纽”。笔者在县域调研中发现,中国人民银行与政府的密切合作在农村金融改革的各个领域都做得很好。涉及的政府部门通常包括财政、农业和农村地区、金融办公室、扶贫办公室等。这些部门还存在纵向管理问题,这使得它们之间难以协调。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参与农村金融改革的规划设计,同时发挥相应的协调和引导作用,有利于优化政府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农村金融改革应着眼于需求变化

在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与县级政府合作的基础上,构建农村金融改革的平台和机制是可能的,在这一平台和机制上,应植入来自需求方和供给方的信息。以成都农村金融改革的网上平台农代通为例,笔者发现,即使供需双方的信息都放在平台上,如果真正有效的需求不能通过线下端“拉”上来,其信贷交易也难以高效完成。在成都,彭州的做法值得学习。中国人民银行彭州支行与政府合作,组织各种金融机构,以农业贷款平台为依托,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服务站的作用,高效准确地“匹配”资金供需双方,产生有效的交易和信贷增量。这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方法。总之,其实质是构建县域农村金融各主体的价值链。

农村金融改革应着眼于需求变化

商业金融机构如何及时了解需求的变化?像往常一样,处于市场前沿的商业金融机构在了解需求变化方面应该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商业金融机构往往缺乏做量身定制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要了解需求的变化,商业金融机构需要有足够的业务下沉意识和能力。目前,大银行正在推进网上平台贷款,而小银行继续深入村级单位开展“地毯式”营销。似乎应该充分把握需求的变化,但为什么供求之间会有许多错位?大银行存在许多错配,如信息认知错配、产品适用性错配、风险控制要求错配等;小银行技术能力有限,客户资产管理能力不足,产品研发能力不足,需要提高风险控制技术,这些都会影响需求变化的控制效果。

农村金融改革应着眼于需求变化

目前,农村金融供给是片面的或银行信贷服务,农业保险创新严重不足,农村直接融资十分困难,基本产权交易和投融资基础缺乏。这个问题也是对需求变化把握不足的体现。一般来说,资本和资源的流动与价值提升有关。如果农业和农村地区的需求主体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价值取向,资本或资源的流动自然会向他们倾斜。当然,在农业和农村地区,需求方迫使供应方采取行动需要时间。

标题:农村金融改革应着眼于需求变化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7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