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78字,读完约12分钟

本报记者安仁

上海解放后,随着接管和整顿的发展,原有的官僚资本金融机构被收归国有,民间金融业的经营秩序需要重新规范。上海复旦大学副教授、现代金融史学专家张认为,作为当时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管理和规范上海金融市场的任务十分艰巨,意义重大。几天前,张向英国《金融时报》记者讲述了这段历史。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整顿金融秩序稳定市场利率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在接管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后,私人货币行业采取了什么政策?

张:民营金融业的法律地位和经营范围必须得到新一届政府的确认。因此,1949年8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司令部颁布了《华东地区民间货币业管理暂行办法》。在业务范围、资金数额等方面,民营金融业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上海原有的私人银行机构必须遵守本暂行办法,重新登记注册并通过验资,方可合法经营。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根据当时民营金融机构的实际规模,《暂行办法》对其最低资本做出了不同的限制。例如,银行和信托公司分别为1-2亿元,其中现金部分不应少于1亿元;银行为6000-1.2亿元,其中现金部分不少于6000万元。同时,规定货币行业的信贷额度不得超过存款总额的一半;对其他银行的存款和贷款不得超过其收到的存款总额的20%;货币行业必须以现金形式向中国人民银行支付存款保障准备金,金额根据平均每周存款余额和财务状况按比例调整;应该提取现金储备用于存款。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暂行办法》也严格限制了民营金融业的经营范围。在坚决取缔非法投机业务的同时,它还规定私人资金所有者应该为私营工商业和个人服务;公共建设和公用事业的金融服务以及国有单位的存款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办理,私人银行不得参与。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这些规定反映了合法经营的金融机构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能够极大地保证降低经营风险和维护金融秩序。同时,这也反映了新政府对民营金融业的严格监管政策。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在规定的期限内,大多数银行、银行和信托公司都完成了注册。例如,上海解放时有80家银行,其中77家重新注册,这也表明新政府的相关监管措施是客观合理的,能够被大多数金融机构所接受和效仿。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上海解放后,如何稳定金融市场和利率?

张::解放前夕,上海金融市场的利率由银行业协会、货币行业协会、信托业协会内部协商确定,并报当时的中央银行局和财政部上海市金融管理局备案。实质上,可以说当时的利率是由货币行业自己决定的。然而,在严重通货膨胀的环境下,在利率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暗利率。许多私人银行和农村开展表外存款和贷款,暗息屡禁不止,对利率市场产生了很大影响。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上海解放初期,市场利率仍由三个行业协会共同制定,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财政部门批准。但是,自1949年9月6日金融业利率委员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代表参加了利率委员会的日常会议,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市场利率的制定。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分行和上海分行成立后,国家银行内部利率再次出现,导致三种利率并存。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暗利率的波动将对国家银行和货币行业的利率制定产生影响。此外,利率的多重性和波动性严重影响市场秩序,不利于工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银行加强了私人银行业的利率管理制度,并通过调整国家银行的利率影响了私人金融业利率的制定。正常情况下,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国家银行的利率也会上升,但通常会在一两天后上升,而且会略低于市场利率;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国家银行的利率迅速下降,但不会低于市场利率。这样,国家银行在稳定利率水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后来,随着金融和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通货膨胀停止了,物价稳定了,全国统一的利率制度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恢复生产的联合贷款

新中国从零开始,一切都需要复兴。国民经济需要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和民生需要注入流动性以增加活力。经济发展需要信心和默契。金融是经济生产的源泉。规范金融秩序,满足社会资本需求,辅助工商业生产经营,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金融机构如何在经济复苏期间满足企业的资本需求?在最初的重组之后,上海的金融业进行了哪些尝试和扩张?

张:解放初期,各种民营银行和农村规划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主要是在国家银行的号召、指导和组织下,两次组建统一的联合贷款机构,充分发挥业务合作优势,为民营工商业和其他经济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急需的金融服务。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上海解放后的几个月里,私人银行和农村的存款迅速增加。据1949年9月中旬的统计,存款总额已从6月底的49亿元增加到392亿元,而定期存款的数额很大,占存款总额的71%,从6月底的45%。与此同时,许多私营工业企业由于缺乏生产资金而陷入困境。例如,由于资金问题,上海的私营棉纺织业无法正常生产。棉纺织业是当时政府扶持的重点产业,但资金缺口巨大,总共需要数十亿元。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9月下旬,应中国人民银行的号召,上海民营银行、银行和信托公司召开联席会议,宣布成立“上海民间信托业联合贷款办公室”,并签署《上海民间信托业联合贷款办公室合同》。全市约200家民营企业中,170多家参与了联合贷款业务,首期贷款金额达到40亿元。虽然没有国家银行的直接参与,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始终是直接发起者和组织者。可以说,国家银行的引导和支持是联合贷款顺利进行的保证。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自1949年10月以来,上海经历了解放后的第三次物价波动,也是最严重的一次物价波动。棉纱价格居高不下,极大地影响了工业生产,资金短缺问题突出。此时,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提出扩大原联合配售办公室的组织规模,动员全市民营企业联合办理棉花收购贷款。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同年12月中旬,上海解放后的第二个金融业联合发行机构——“上海公私金融业联合贷款办公室”成立。当时,所有168家私人银行公司都参加了联合贷款组织,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作为公众代表也成为了联合贷款组织的成员。这项联合贷款的初始总额将达到120亿元。其中,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共承诺贷款20亿元,其余全部由民营银行承担。借贷对象不限于行业,而是必须用于生产。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公私金融业联合贷款机构是一个常设机构,其事务所位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外滩15号。到1951年11月,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实际贷款额达到1412亿元。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这两个联合贷款机构已经存在了三年多,见证了上海民间金融业继续以整体名义为工业和其他经济事业提供大量金融支持。这两个联合借贷机构的成立,也是上海解放初期民间金融业适应生存、完善管理模式的一次尝试,在上海金融史上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和影响。当然,国家银行的指导和支持是两地联合放贷的重要保证,国家银行与上海民间金融业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从同舟共济到合资经营

解放后,为了适应形势和业务需要,上海的民间货币行业自发地组建了合资企业组织,并向公私合营过渡。这一有益的尝试适应了当时的商业需要、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也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1950年后,面对与以往不同的商业环境,上海的私人金融业本身发生了什么变化?

张:1950年3月,全国财经会议在北京召开。从那以后,通货膨胀基本得到控制。然而,当年的“6·26”爆炸事件对上海的民营金融业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6·26”爆炸事件直接影响了工商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受此影响,私人银行和农村贷款的坏账迅速增加,存款不敢放贷,失去利息。管理不善导致费用增加。据统计,1950年上半年,有近百家店铺倒闭,解放后上海金融业出现了严重的倒闭趋势。在关闭的私营公司中,中小型公司占大多数。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很难独立应对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新形势。只有改变过去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他们才能生存。因此,一些中小企业寻求新的合资企业,并利用集团实力寻求自我保护。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上海的民营中小企业已经合并成四家合资企业。第一家合资企业于1950年7月1日首次宣布成立,共有12家银行、银行和信托公司。同一天,第二家合资企业成立,有12名成员。7月中下旬,第三和第四家合资企业相继成立,共有10多家中小企业。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以前,这些中小银行、银行和信托公司都是独立的机构,是分散的、独立的经营者。加入合资企业后,实现了更多的业务联合经营和其他方面的合作,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是民营金融业寻求更多合作模式的一次尝试,最终开始了集中兼并。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除了中小企业,大银行还经历了哪些变化?

张:1950年上半年,金融业关闭的时候,虽然破产的大多是中小银行,但大银行也遇到了经营困难。因此,当四大财团成立时,虽然参与者都是中小型银行,但财团的实力足以与大银行竞争,大银行感受到竞争压力。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有必要提及的是,在上海解放前,有四个政府和企业的联合银行,即新华银行、思明商业储蓄银行、中国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行。这四家银行的官方股份占总资本的一半以上。解放后,新政府接管了政府和企业的四家联合银行,将它们的正式股份改为公开股份,并将其重组为公私合营银行。因此,上海一解放,就诞生了四家公私合营银行。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这四家最早的公私合营银行受到了新政府的更多关注,并获得了更多优惠政策。他们可以和公众做生意,在经营上有优势。特别是在1950年的金融动荡时期,当时大多数银行都处于尴尬的境地,四家公私合营的银行经营状况良好,这让许多大银行羡慕不已。金融风暴后,特别是中小银行组建了四家合资企业后,大银行也感受到了经营压力。为了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他们可以与合资企业竞争,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公私合营的道路。自1951年以来,公私合营银行的数量已经从最初的四家增加到十几家,包括南三银行和北四银行。当时,几乎所有著名的大银行都完成了向公私合营银行的转型,属于三个公私合营银行组织。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今后,四家合资企业也积极向公私合营靠拢,并进一步合并形成两个联合管理办公室。到1952年,公私合营银行的三个联合总管理处和金融业的两个联合总管理处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联合总管理处。至此,从1949年5月上海解放到1952年底,上海的私人金融业用了大约三年半的时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最初的联合发行,到合资经营,甚至到最后的合并,实现了业务、财务、人事和机构的集中统一。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上海金融业改革的历史贡献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你如何看待从合资企业到合资企业的历史转变?如何看待民营金融业的历史贡献?

张:解放初期上海有200多家金融机构,到1952年底只剩下五六十家。1949年下半年,私人银行和乡村银行重新注册,以获得合法的业务资格,然后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号召和指导下,成立了两个联合贷款办事处。他们经历了1950年上半年的金融机构破产,然后先后成立了四个联合集团和五个联合管理机构,最后合并成立了一个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联合总管理处。这一改革进程应该说是许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既有新政府为建立新体制、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总体规划而对民营金融业进行改革的决策和指导,也有民营企业为适应新的制度环境而做出的积极选择。这种转变应该是历史的必然。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应该说,上海在20世纪40年代解放前,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严重的通货膨胀,社会动荡和混乱。金融业的投机倾向十分突出,其与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关系也严重扭曲。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需要恢复和重建,城市发展、企业经营和民生都需要财政支持。新政府接管并消灭旧的官僚资本金融机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除外)后,可以依靠大量的私人银行、银行和信托公司,但要严格监管和改革,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扰乱市场稳定的消极因素。由此可见,在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下,1949年先后形成了两个联合贷款组织,当时几乎所有的私人银行公司都参与了。特别是,第二个贷款组织一直存在到1952年,为当时的城市建设和企业恢复与发展提供持续的财政支持。此外,私人金融业也可以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例如,1950年,在购买人民的获胜公共债券、抵抗美国侵略和援助朝鲜的运动中,私营金融业也表现出了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20世纪50年代私人金融业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不可否认,在长期战争和通货膨胀中幸存下来的私营企业的投机性和落后性,特别是在上海解放的头几个月,这种消极性的负面影响非常突出。然而,在新一届政府的严格监督和改革下,一些民营金融业也为上海城市经济秩序的恢复和建设做出了一些贡献,这也是值得肯定的。(底部)

标题:开启新中国金融征程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6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