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4字,读完约4分钟

除了不断创造1000亿元的营业额外,在今年的“双十一”购物节上,来自电子商务巨头的消费者财务数据也引起了关注。据统计,“双十一”期间,天猫在花蕾中打开商品,平均销售额同比增长90%以上;当天凌晨,京东阶段性消费产品京东白条的交易额在10秒钟内突破1亿元,为消费金融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提供了又一证据。

消费金融补位:平衡消费拉动与适度授信

在金融技术、消费场景布局和消费观念转变的共同作用下,消费金融对中国消费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消费一直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垫脚石”。因此,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在加大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刺激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对消费金融的发展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消费金融补位:平衡消费拉动与适度授信

从1999年央行发布《关于发展个人消费金融的指导意见》开始,20年来中国消费金融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服务机构种类增多,服务内容相对丰富,相关行业规范近两年得到补充。

消费金融补位:平衡消费拉动与适度授信

然而,在繁荣的背后,中国消费金融的整体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一方面,中国消费金融存在结构性失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驱动效应。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9月发布的《2019年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近40%的成年人从未接受过消费金融服务,而他们所接受的群体和所享受的消费金融服务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报告以2017年的数据为例说明了这种情况。中国40%的成年人通过商业银行获得了93%的消费贷款,其主要来源是抵押贷款和汽车贷款;此外,22.74%的成年人和7%的总消费金融服务来自银行以外的机构或平台,他们的人均余额为8418元,远远低于银行服务群体。这组数据反映了中国消费金融的三个结构性问题,即服务群体失衡、服务内容失衡和不同类型机构对消费的促进效应失衡。商业银行倾向于拥有高净值客户,同类型机构有相对固定的场景,这最终会导致消费贷款流向投资等领域,从而制约消费的拉动效应。

消费金融补位:平衡消费拉动与适度授信

另一方面,过去几年消费金融快速发展所覆盖的一些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

近两年来,监管部门对平台机构的监管力度和个别平台的风头逐渐暴露出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在业务操作不规范、长期贷款、资金非法流动等方面的风险。然而,过去一年信用卡贷款不良率的上升表明,商业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也可能对单个用户进行过度授信,从而无法有效控制资金流。消费金融是早期消费产生的一种金融行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相对稳定。在确定信用额度时,机构或平台应将预期收入和消费习惯作为重要指标。即使面对高净值客户,也必须注意适当的信贷投放,并在监管后逐步形成行业自律。

消费金融补位:平衡消费拉动与适度授信

中国消费金融市场正在等待更多的力量进入,与其在股票业务上竞争,还不如在相对充足的客户画像的基础上,探索更有效的与狭义消费相关的消费金融需求,并给予适当的信贷,真正实现消费金融在扩大内需和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功能。

消费金融补位:平衡消费拉动与适度授信

事实上,这样一个消费金融市场正是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争取的。虽然消费金融不是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但在金融技术和“业务不离县”监管规范的冲击下,农村商业银行普遍开始进一步深化本地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支付、消费乃至非金融场景的布局至关重要,是农村商业银行占领当地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当地业务的基础。同时,以农业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地方金融机构在补充长尾客户的消费金融供给方面也具有优势。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农村商业银行除了基本场景之外,对不同地方不同场景的布局需求有更好的理解,并且获取这些场景的入口更加方便;与消费金融机构或特许互联网金融机构相比,从资产持有或监管的角度来看,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本土化消费金融服务不会受到太大限制。在未来的市场开拓中,农村商业银行应真正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更充分的场景安排,使消费金融释放消费拉动效应,并以适度的信贷把握真实的资本流动,从而实现消费金融业务的真正优化。(张乐制图)

标题:消费金融补位:平衡消费拉动与适度授信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4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