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698字,读完约19分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从一个温饱不足的穷国变成了一个全面小康的社会。城市化稳步推进,东西部协调发展,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存繁荣,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从农业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5%,农业吸纳了83.5%的就业人口。此后,根据当时环境和现实的需要,中国主要实施了“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的政策,同时伴随着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000061),促进了产业积累。1978年,农业增加值比重下降到27.7%,就业比重下降到70.5%。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生产力得到迅速解放和发展,产业结构得到深刻调整。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至35.7%,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就业最多的产业;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至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增加值最大的产业。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7.2%、40.7%和52.2%;就业比重分别为26.1%、27.6%和46.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比1952年分别提高了23.5%和37.2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以粮食为主要环节的传统农业转变为农林牧渔综合开发。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相对简单,种植业占据绝对优势。1952年至1952年,农业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高达85.9%,而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重分别仅为1.6%、11.2%和1.3%。改革开放后,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流通体制等多项改革逐步实施,鼓励多种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农业生产逐步多元化。1990年,农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到64.7%,而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分别上升到4.3%、25.7%和5.4%。十八大以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业供给面结构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基础不断巩固,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2018年,农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至54.1%,农林牧渔业比重分别上升至4.8%、25.3%和10.7%。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工业体系更加完善,工业生产正从低端向中高端转移。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它只能制造日常生活用品,如一般的食品和服装,基本上是手工操作和简单的制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和专项规划。工业规模由小变大,技术水平由低变高,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到完整类别的转变。“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逐渐增强。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所有工业类别都列入联合国工业分类目录的国家,各种工业配套设施为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空航空航天、电子通信、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高铁、核电等主要设备的竞争力走在世界前列。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13.9%,比1995年提高6.9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服务业蓬勃发展,新的商业模式方兴未艾。改革开放前,服务业以一般生活服务业为主,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业比重较高。1952年,批发零售、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业的增加值分别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5.9%和14.9%。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大量服务职能从公共部门分离出来。同时,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了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2010年,批发和零售贸易、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的增加值分别下降至19.7%和10.3%,而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上升至14.1%和12.9%。十八大以来,电子商务、数据消费、现代供应链、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新模式日新月异,服务业成为创新创业的热点。2018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增加值分别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2%和6.9%;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总额达到70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4%;销售方式的变化带动快递业务快速发展,2018年完成快递业务507亿件,比上年增长26.6%。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二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实现了由需求疲软向三驾马车协同的转变

建国初期,居民消费有限,投资资金匮乏。经济增长主要由一般消费驱动。1952年,最终消费率高达78.9%,资本形成率为22.2%,商品和服务净出口为负。此后,“先治坡,后治窝”,投资明显加快,消费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都快速增长。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7年,商品和服务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最高,达到8.6%;2011年,资本形成率达到48.0%的峰值。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需求结构逐步合理化。2018年,中国最终消费率为54.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资本形成率为4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4%;商品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用于解决温饱问题。197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高达57.5%和67.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消费水平大大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2010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35.7%和41.1%。十八大以来,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重要步伐。201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27.7%和30.1%;全国每百户家庭拥有的汽车数量为33.0辆,比2013年增长95.3%;每百户机动脚踏两用车数量为59.2辆,增长49.9%;每百户手机数量为249.1部,增长22.6%;每100户空转移的单位数为109.3,增长55.3%;每百户抽油烟机数量为56.4台,增长32.7%;每100户家庭有85.0台热水器,增加了32.4%。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改革开放前,由于缺乏资金和物资,有限的投资主要用于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工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的核心作用不断显现,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生了积极影响。2010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6.5%(不包括农民)。十八大以来,短期投资快速增长,投资在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含农民)为59.0%;高科技制造业投资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17.5%,比2014年增长6.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2.0%(不含农民),比2012年高0.6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初级产品占中国出口商品总量的80%以上,进口商品主要是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1978年,初级产品占总出口的53.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18年,初级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下降到5.4%,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上升到94.6%。贸易方式已经从一般贸易转变为加工贸易,再转变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的比重从1981年的6%上升到1998年的53.4%,然后在2018年下降到27.4%。一般贸易的比例从1981年的93.5%下降到2014年的53.8%,2018年上升到57.8%。十八大以来,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取得积极成果。自由贸易区是从零开始建立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更加紧密。2018年,中国有1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200多个贸易伙伴。对东盟国家的货物进出口占货物进出口总额的12.7%,比2012年增长2.4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三是区域结构更加协调,新的增长极不断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为了改变工业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局面,中国的区域政策强调均衡发展,注重解决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不平衡。“一五”期间,确立了工业布局有计划、均衡的指导方针,提出“工业生产力要在全国各地区合理布局,使工业靠近原料、燃料产区和消费区,适合巩固国防条件,逐步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三线”建设期间,采取了“背靠大山、分散隐蔽”的产业布局原则,为大陆工业化和缩小地区差距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一些地区和人民开始实行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区域政策强调效率优先,以特区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发展迅速。1999年以来,区域政策再次强调均衡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领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逐步形成。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区域战略稳步推进,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地区发展差距趋于缩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区域发展差距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而言,当前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小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也明显小于世纪之交。2018年,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地区与最低的地区之比为4.5,而1952年为8.1,2000年为10.8;2018年,各省(区、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异系数为0.439,而1952年为0.581,2000年为0.686。十八大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2012年至2018年,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8.2%和8.5%,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年均分别增长7.2%和6.1%。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产业布局更加均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各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产业布局逐步优化。1952年,中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北部,这两个部门的增加值占全国的73.8%,而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仅为12.6%和13.6%;工业规模最大的上海和辽宁,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30.4%。2018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到22.5%和17.8%;工业规模最大的两个地区是广东和江苏,两省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23.4%,明显小于1952年两个最大地区的比重,工业区域集中度明显下降。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四是城乡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新格局

改革开放前,中国城乡差距较大,城市化发展缓慢,城乡处于分裂状态。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逐步放松,城市化开始加速,劳动力、土地、资本等城乡要素的市场边界被打破,城乡差距大幅缩小。一些地区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城乡发展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不仅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有效地扩大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减轻了农村和农业的人口压力。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三农”投入逐步增加,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逐步形成。2018年底,农村公路里程达到404万公里,是1978年的6.9倍,全国行政村宽带接入比例达到98%。自2008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持续下降,2018年达到2.69,比2007年下降0.46。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前,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只有5765万,城市化率为10.64%。1978年仅为17.92%,近30年仅增长了7.28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从1978年到2018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8.3亿,城镇化率从17.92%增加到59.58%,增长41.66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72个,建制镇数量从2176个增加到21297个。十八大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2012年至2018年,登记人口的城市化率从35.33%上升到43.37%,登记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差距从17.24个百分点下降到16.21个百分点和1.03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发展格局已经形成。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布局结构不断优化,集聚效应显著增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哈昌、北部湾等城市群已经形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一些城市群已经具有强大的国际经济影响力。城市群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城市间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一体化加快,产业分工效率不断提高,人才流动、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等多方面的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5.所有制结构得到合理调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不断巩固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前,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严重不足。改革开放后,随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所有制理论认识的逐步深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已被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各种所有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支持私营经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过“放权让利”、“抓大放小”、“公司制股份制”等一系列改革和战略调整,国有企业数量有所减少,但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三项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红利逐步释放。截至2018年底,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占4.9%,但主营业务收入占26.8%,总利润占28.0%。在2018年《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有120家中国企业上市,其中包括48家中央企业,3家中央企业进入前十名。中央企业的营业收入占全国所有上市企业营业收入的49.1%,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体作用。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私营经济比重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企业基本上是全民集体所有,几乎没有民营经济。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是100%。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在促进增长、稳定就业、增强活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8年底,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22.1万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8.3%;主营业务收入30.6万亿元,占30.0%。目前,中国有2500多万私营企业,占税收的50%以上;民营企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民营企业中的高科技企业占70%以上;城镇私营企业就业率超过80%,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到90%,成为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第六,收入分配兼顾公平和效率,实现了从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居民的平均收入非常明显,“同锅吃饭”现象普遍存在,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释放。改革开放后,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兼顾效率和公平,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居民收入迅速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两个同步”、“两个提高”的思想,在注重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公平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再分配调节机制不断完善,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社会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单一,城镇居民依靠工资,农村居民依靠工作岗位。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和其他单位收入占城镇居民收入的93.8%;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66.3%来自集体管理。改革开放后,各种生产要素参与了收入分配,居民收入来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城镇居民工资收入比重下降,而农村居民工资收入比重上升。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下降到71.6%;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上升到30.8%。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房产净收入成为城镇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房产净收入占10.3%,比2013年增长0.6个百分点;工资收入占比60.6%,下降2.2个百分点。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41.0%,比2013年高2.3个百分点,比净营业收入高4.4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收入分配倾向于居民。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013年至2018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年均增长7.3%,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速度快0.8个百分点。2016年,家庭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占总可支配收入的62.1%,比2011年增长1.3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52.2%,增长4.7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改革开放前,贫困在中国农村普遍存在。根据现行农村贫困标准,1978年底农村贫困发生率约为97.5%,农村贫困人口规模达到7.7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截至2010年底,农村贫困率降至17.2%,贫困人口降至1.7亿。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展开了一场与贫困的艰苦斗争。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决定性进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到2018年底,农村地区的贫困率下降到1.7%,贫困人口数量下降到1,660万,所有这些都下降到2010年的十分之一左右。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总之,过去70年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70年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发展不平衡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优化升级经济结构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下一步,要按照推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顺应经济发展大趋势,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标题: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1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