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80字,读完约8分钟

140多万人摆脱了贫困

我们的记者丁志军

一大早,缝纫机的噪音从华德县德山村的车间传来。

车间主任谢告诉记者,这个车间是全县46个扶贫车间中的一个,深入老百姓(603883,诊断单位)的大门,所有工人都来自这个村的贫困户。“在家工作,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还能工作和种地。”57岁的郭存廉高兴地说。

力补短板奔小康

华德县是内蒙古扶贫产业发展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把扶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从2013年到今年6月,该地区贫困人口减少了1,417,600人,贫困率从11.7%下降到1.06%。

力补短板奔小康

自治区扶贫办主任莫永波说:“2019年,全区计划实现14万多贫困人口脱贫,所有贫困村全部脱帽,贫困县全部脱帽。到2020年,剩余贫困人口、返贫人口和新增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脱贫任务将全面完成。”

力补短板奔小康

工业巩固了扶贫之路

炎炎夏日,记者走进了兴安盟扎赉特旗一个贫困家庭——白福林的家。打扫房间,喂食和加水...他的妻子张凤英很忙。

“我以前养猪。因为没有钱,我最多只能筹两个。”张凤英说:“2017年,扶贫资金建了一个新猪圈,买了两头母猪,现在已经长到21头了。”

白福林,一个三口之家,是一个贫穷的家庭,他建立了一个文件,建立了一个卡,他的生活曾经是相当困难的。2017年,通过菜单式产业扶贫资金发展养猪和养羊业,仅这一项的收入就将超过2万元。“现在我的家庭已经摆脱了贫困,我们将扩大农业规模,增加未来的收入。”谈到未来,这对夫妇充满信心。

力补短板奔小康

这是内蒙古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通过“自主创业模式”脱贫的一个缩影。从2016年到2018年,全区共投入扶贫资金249亿元,其中70%以上用于发展产业,重点扶持养殖业、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帮助42万贫困人口脱贫。

力补短板奔小康

在炎热的夏天,阿拉腾·毕力格在烈日下跑到嘎查附近的荒地。"乐观地看待这些婴儿,你会有信心变得富有."看着闪闪发光的太阳能电池板(000591),阿拉腾·毕力格笑了。

力补短板奔小康

在察哈尔右中旗,3087户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连续20年享受每户3000元的分红。

内蒙古因地制宜,建立了多种扶贫产业发展模式。

健康和减贫得到保障

时值盛夏,左奇阿拉善巴彦浩特镇居民胡生雷从社区卫生中心看了病后,带着妻子回家了。

“这次我总共花了360多元在医疗上,政府报销了90%。我付了10%,只付了几十美元。”胡生磊指着结算清单对记者说:“我以前得的慢性肾衰竭跟我一样,就像天要塌下来一样。”现在我已经赶上了好政策,我可以报销住院费用,我的家庭负担很轻。”

力补短板奔小康

这对夫妇过去是牧民。从牧场回到森林后,他们搬到巴彦浩特镇开始了小生意,他们过着美好的生活。

2014年,他的妻子赵红梅生病了。虽然她通过治疗逐渐康复,但她也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更糟糕的是,2017年6月,胡生磊被诊断患有慢性肾衰竭。幸运的是,依靠健康扶贫政策,胡生雷去年住院三次,花费超过6万元,报销超过5万元。

力补短板奔小康

“我的家庭可以克服这个障碍,依靠国家卫生和扶贫政策造福人民!”赵红梅说。

自去年年初以来,内蒙古全面实施了为期三年的扶贫卫生行动。开展贫困人口急慢性疾病精确治疗行动,将乳腺癌等14种严重疾病纳入集中治疗范围,到2020年将扩大到30种。为农村和牧区已办卡的贫困人口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力补短板奔小康

截至去年底,全区31.3万户贫困家庭中,14.1万户已脱贫,约占贫困家庭的45%。

扶贫的结果是稳定的

赤峰市林西县十二图乡十二图村村民王华患病10多年,每周都要进行透析。每年超过10万英镑的医疗费使他无法呼吸。

2017年10月,王华和他的家人从小城子村搬到了沙尔图村。在帮助干部的帮助下,这对夫妇种了西红柿,年收入超过3万元。去年11月,王华的家庭摆脱了贫困。

力补短板奔小康

“虽然我家已经摆脱了贫困,但帮助干部并没有放弃,经常到家里宣传政策,帮助我协调贷款,联系技术人员和商人。”今年,王华贷款购买了一个温室,预计年收入将超过4万元。

力补短板奔小康

“为了使扶贫成果稳定,我们努力把扶贫到户与重点项目结合起来。推动建设现代农业工业园区,并将其永久纳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产业链。”赵光明,林西县扶贫办主任。

力补短板奔小康

在茶油中旗,内蒙古民丰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文兵告诉记者,他们在马铃薯种植、农业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方面帮助了1383名农民。

“我们家种土豆每亩增加2300元。土地被征用后,公司让燕麦继续生长,收入也不错。”种植者辛志强说。

“不承担责任,不采取政策,不采取帮助,不采取监督,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莫永波说,“要建立工业扶贫机制,不断增加收入,形成资产经营扶贫资金,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使贫困户能够稳定富裕!”

力补短板奔小康

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建造新住宅

我们的记者丁志军

阿尔山市伊利亚社区张其友的家里有四个大大小小的鱼缸,还有五颜六色的观赏鱼在游来游去。在过去,一个五口之家挤在一个3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因为在养鱼方面没有少争吵。今天,新家占地72平方米,生活设施齐全。

力补短板奔小康

阿尔山市位于大兴安岭林区,长期以来一直以板泥房为主,面积小,漏风漏雨,隔热防寒性能差。2014年春天,当地大规模棚户区改造拉开帷幕。到今年年初,共有10,200户居民迁入新居,棚户区改造工程基本完成。

力补短板奔小康

包头市北良棚户区占地13平方公里,涉及47000户124000人,改造难度大。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花园式社区在这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千上万的居民搬进了他们的新家。

力补短板奔小康

在北良新区南三社区,记者看到居民们在社区中心唱歌、跳舞、锻炼、做手工和书写书法……社区服务中心有日托室和志愿者服务站,为社区4000多名居民提供贴心服务。

力补短板奔小康

农牧区的住房状况也有了很大改善。“每个人都住在宽敞明亮的砖房里,喝着干净的自来水,在超市买东西,在保健室看医生。”林西县苏萨台村的村民李国伟深有感触。

力补短板奔小康

到目前为止,内蒙古人均居住面积已达31平方米,是1990年的3.5倍。农村牧区人均居住面积26平方米,是1990年的2.2倍。

健康生活融入时尚

我们的记者吴勇

年轻人滑冰、练双杠,老年人散步、做运动,全家人都很开心——于正在奈曼旗大秦塔拉镇健身场为全家人组织“家庭运动会”。

"过去,每逢假日,除了吃饭,全家人都在一起喝酒打牌。"60多岁的余林静(音译)告诉记者:“现在,当一家人聚在一起时,我们都会做一些体育和健身活动。”

力补短板奔小康

在莫里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富农越来越注重保持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在库鲁齐乡的库鲁齐村,村民甄薛镇告诉记者,为了锻炼身体,她花了4500元买了一台跑步机。"花钱买健康是值得的!"

走进尼尔基镇龙兴村农民王秀佳的院子,一所充满绿色的学校。从去年开始,他已经在不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的情况下留出了5亩土地用于种植玉米和土豆。“过去,我们家吃的肉最多。近年来,蔬菜和粗粮已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力补短板奔小康

行走在内蒙古的农村和牧区,有许多文化活动室、草原书店、健身广场和球类运动场,广场舞蹈、秧歌队和篮球队活跃。

照片标题:

图①:莫里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大豆收获。

鄂雪峰(人民的视觉)照片

图二:农业技术员韩枫(左)在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设施农业园区为贫困家庭讲解蔬菜种植技术。

照片由王永生(人民的视觉)

图③:工人们在“扶贫车间”制作绣有图案的蒙古袍。

新华社

图4:扎兰屯市谷物丰收。

张勇·韩冷照片报道

图⑤:扎兰屯的村民正在收割万寿菊。

人的视觉

图⑥:莫里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现代农业。

鄂雪峰(人民的视觉)照片

布局设计:安迪

《人民日报》(2019年8月6日,第12版)

标题:力补短板奔小康

地址:http://www.tjsdzgyxh.com/tyxw/10431.html